
在实验室里炒股配资学习,人类早已实现“极端高温”: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粒子对撞机,能让粒子碰撞产生10万亿度的高温;中国“人造太阳”(EAST)装置,也能将等离子体加热到1.2亿度并维持100秒。

但与“高温可无限逼近极值”不同,人类对“低温”的探索却有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——绝对零度(-273.15℃)。无论用何种技术,我们都只能无限接近它,却永远无法突破。这并非因为技术不足,而是绝对零度的本质,与“温度的物理定义”和“量子力学的基本规律”深度绑定,注定了它是人类无法触及的“低温极限”。
一、先明确:温度的本质是“粒子的无规则运动”,不是“冷热的感觉”
要理解“为何突破不了绝对零度”,首先要打破对温度的常识误区——温度不是“物体冷热的主观感受”,而是衡量物体内部分子、原子等微观粒子“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”的物理量。
粒子运动越剧烈,温度越高:比如开水的水分子运动速度远快于冰水,所以开水温度更高;上亿度的等离子体中,粒子(如氢原子核)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碰撞,运动剧烈到极致。

粒子运动越缓慢,温度越低:当我们用冰箱制冷时,本质是通过压缩制冷剂,带走物体内部的热量,让粒子运动逐渐变慢,温度随之降低。
而绝对零度的物理定义,就是“所有微观粒子都停止无规则运动”的温度——此时粒子的动能(因运动产生的能量)达到“理论最小值”,再也无法通过降温让其运动更慢。这就像一辆汽车,最快能开到200公里/小时(高温可无限逼近极值),但最慢只能停在0公里/小时(无法倒着开“负速度”);粒子的运动也一样,只能从“剧烈”降到“静止”,无法降到“比静止更慢”的状态,绝对零度就是这道“静止线”。
二、为什么高温能“无限高”,低温却有“下限”?
人类能创造上亿度甚至更高的高温,核心原因是“粒子的运动速度没有上限(理论上可逼近光速)”,而低温有下限,是因为“粒子的运动速度有下限(静止)”。两者的本质差异,源于“能量的取值范围”:
高温的本质是“能量的增加”:要提升温度,只需给粒子注入更多能量——比如用激光撞击粒子、让粒子在加速器中加速,这些方法能不断增加粒子的动能,使其运动越来越剧烈,温度也随之无限升高。理论上,只要能注入足够多的能量,温度可以趋近于“无限大”(尽管现实中受限于能量供应,但不存在物理规律上的“高温上限”)。

低温的本质是“能量的剥夺”:要降低温度,需要从物体中“夺走”热量(即减少粒子的动能)。但根据量子力学的“不确定性原理”,微观粒子无法完全静止——我们无法同时精确测量粒子的位置和速度,若粒子完全静止(动能为0),其速度就是确定的“0”,位置也会变得绝对确定,这直接违背不确定性原理。因此,粒子的动能只能降到“一个极小的非零值”(称为“零点能”),对应的温度就是“无限接近绝对零度,但永远达不到”。

简单来说:高温是“做加法”,能量可以无限加;低温是“做减法”,但能量不能减到“零”,因为量子力学不允许粒子完全静止——这就是绝对零度无法突破的核心物理原因。
三、人类如何“逼近”绝对零度?技术再先进,也跨不过“物理红线”
尽管无法突破绝对零度,但人类从未停止“逼近”它的尝试。目前实验室中实现的最低温度,已达到“10^-10开尔文”(约-273.149999999℃),距离绝对零度仅一步之遥。这些极端低温的实现,依赖于三种核心技术,但每一种技术都受限于物理规律,无法让温度降到绝对零度:
1. 制冷机:通过“压缩-膨胀”循环吸热,却无法吸走“零点能”
我们日常用的冰箱、空调,本质是“蒸汽压缩式制冷机”:通过压缩机将制冷剂(如氟利昂)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,再通过冷凝器散热,变成低温高压液体;随后液体进入蒸发器膨胀,吸收周围热量,让温度降低。
实验室中的“低温制冷机”(如氦制冷机)原理类似,但用沸点更低的氦气作为制冷剂(液氦的沸点约-268.93℃)。通过多级压缩-膨胀循环,制冷机可以不断吸走物体的热量,让温度逐渐逼近绝对零度。但它的极限是“吸走所有可被剥夺的热能”,却无法吸走粒子的“零点能”——因为零点能是量子力学赋予粒子的“固有能量”,无法通过制冷消除,所以温度永远停在“零点能对应的温度”,无法达到绝对零度。
2. 激光冷却:用激光“减缓”粒子运动,却受限于不确定性原理
“激光冷却”是更先进的低温技术,原理是用多束激光从不同方向照射粒子(如原子):激光光子带有动量,当光子与粒子碰撞时,会“阻碍”粒子的运动——就像无数人从不同方向轻轻推一辆运动的车,让车逐渐减速。

1997年,三位物理学家因发明“激光冷却技术”获得诺贝尔奖,他们用该技术将铷原子冷却到“20纳开尔文”(-273.14999998℃)。但这种技术同样有极限:根据不确定性原理,粒子的速度无法被精确控制到“零”——当粒子运动足够慢时,其位置的不确定性会急剧增加,激光无法精准瞄准并进一步减缓它,因此温度无法继续降低到绝对零度。
3. 绝热去磁:利用磁场“抽走”磁矩能量,却无法消除“剩余运动”
“绝热去磁制冷”是目前能达到最低温度的技术之一,常用于实验室研究:先将含有磁性粒子的材料置于强磁场中,让粒子的磁矩(类似小磁针)整齐排列(此时粒子运动相对有序,能量较低);随后在绝热环境中(不与外界交换热量)突然撤去磁场,粒子的磁矩会混乱排列,为了维持混乱,粒子会“吸收自身的热能”,导致温度急剧下降。
通过“多级绝热去磁”,科学家曾将镱原子的温度降到“10^-10开尔文”,但这种方法依然无法突破绝对零度——即使磁矩完全混乱,粒子仍会因“零点能”保持极微弱的无规则运动,无法完全静止。
四、突破绝对零度会怎样?违背物理规律的“不可能场景”
如果假设人类能突破绝对零度(即温度低于-273.15℃),会出现一系列违背物理规律的“诡异现象”,这也从侧面证明了绝对零度的不可突破:

粒子运动“反向”:温度低于绝对零度,意味着粒子的动能“低于零点能”,即粒子的运动速度“比静止更慢”——这在物理上是不可能的,就像物体的速度无法“低于零”(不存在“负速度”)。
熵变为负:“熵”是衡量系统混乱程度的物理量,温度越高,熵越大;温度越低,熵越小。绝对零度时,系统的熵达到“理论最小值”(完全有序);若温度低于绝对零度,熵会变成“负数”(比完全有序更有序),这违背了“熵增定律”(孤立系统的熵永远不会减少),而熵增定律是宇宙的基本规律之一,一旦被打破,整个宇宙的演化逻辑都会崩塌。
五、关键认知:无法突破绝对零度,不是“失败”,而是“规律的必然”
人类能创造上亿度高温,却无法突破绝对零度,并非因为技术落后,而是两者遵循不同的物理逻辑:高温是“能量的无限叠加”,低温是“能量的有限剥夺”——量子力学和热力学定律共同为低温设定了“不可逾越的红线”。
但这并非坏事:正是因为绝对零度的不可突破,我们才能理解“温度的本质”和“量子世界的规律”。就像人类无法超越光速一样,无法突破绝对零度,是宇宙赋予我们的“认知边界”,而探索这个边界的过程,正是科学进步的动力——它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,宇宙的运行有其严谨的规律,而理解这些规律,正是人类探索自然的核心意义。

从10万亿度的高温,到10^-10开尔文的低温,人类对温度极限的探索,本质是对“粒子运动规律”和“宇宙本质”的探索。绝对零度不是“技术瓶颈”,而是“物理规律的边界”——它提醒我们,科学的进步不仅是“突破极限”,更是“理解极限背后的规律”。
或许未来,人类能创造出更高的温度,也能更接近绝对零度,但永远无法突破这道“低温红线”。而这种“无法突破”,恰恰是宇宙最迷人的地方——它让我们在探索中保持敬畏,在规律中寻找真理。
百川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